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

科學的態度

有網友問到這篇老文的下落。這篇本已隨舊站消滅了,雖然我找出了備份,但並不確定跟原本的是一樣的,所以各位加減看看啦。



在台灣,以下的幾個例子都常出現。

有些中醫,在看到一些西醫無法改善或預測的病症時,

常常會舉出某些醫典裏的句子,然後就嘲笑西醫說,這麼簡單的道理也不懂,我看我也可以拿諾貝爾醫學獎之類的...BlahBlahBlah。

這樣的態度有甚麼問題,我等一下再說。先講第二個例子。

國中數學的幾何,會學到所謂的「畢氏定理」。我那時讀的課本,還會把「畢氏定理」稱作「商高定理」。

事實上,這個定理根本不能被稱作「商高定理」。從這個名稱本身,就可以看出缺乏科學態度的事實。

你知道為什麼不能叫做「商高定理」嗎?

所謂的「定理」或「定律」,或所謂科學的概念,都架構在客觀且符合邏輯推論的一套系統上。對於一個假說,必須通過層層的檢證,才能成為學說。學說再經過更嚴謹的層層檢證,才會成為定理、定律。

關於畢氏定理,最大的關鍵就在於,人家畢老有「證明」它,而且留下文字記錄。

「勾三股四弦五」,是個早就存在的「現象」或「慣例」,而對此慣例,畢氏以數學這個通行宇宙的方式「證明」了這個慣例的因果,並且一體適用於所有直角三角形,這才是這「定理」成立的關鍵。

所以,即使商高這個人真的存在,他也僅僅只是「紀錄」了這個現象的存在,而非以任何方式證明它。而光是「紀錄」這個慣例的存在,並不代表它就是「定理」的。


回到上面中醫的問題。

中醫學說能不能拿諾貝爾醫學獎?這當然是可能的。只是前提是,研究方式要科學化,要用科學方法「證明」你的理論才行。因為諾貝爾醫學獎,除了考量對人類全體的貢獻程度之外,其根基還是西方世界長久以來所累積的科學思維與辨證哲學。

比方說,天氣冷會容易感冒,為什麼?

中醫可能會講,受風寒啊、身體虛啊、氣血不足...之類的。根據呢?有一堆醫典這樣寫啊!至於醫典的說法怎麼來的?恩這好像不是重點。

另一方面,西醫可能會說,天氣冷時,氣溫下降,導致鼻腔內循環降低,黏膜也較乾燥,所以當病毒侵入黏膜上皮時,免疫系統比較無法即時發揮作用,所以出現感冒症狀的機率會變高...等等。根據呢?某研究室在某年所發表的某篇paper上寫的啊!而且理論上所有研究者應該都可以複製這篇paper的發現。

這裡能不能拿諾貝爾醫學獎,關鍵不是在研究的現象與結論,而是在研究事物的方式上。方式不對,不管結論看起來有多正確、多簡單,還是不會被認可的。這就是科學的態度。

中醫算是傳統醫療的集大成,裡面記載了很多「現象」和「慣例」。碰到A這樣的現象,就用B那樣的慣例來解決;碰到C這樣的現象,就用D那樣的慣例來解決...但是要用這些「現象」和「慣例」背後的理論和脈絡來「證明」時,就站不住腳了。畢竟裏頭有太多「博大精深」的東西。既然博大精深,往往就是無法證明,而無法證明的東西,在科學上就是站不住腳。

中醫如果要進一步突破,沒有引進西方科學的思考方式或邏輯辯證的基礎,是沒有辦法的。一碰到問題就抱著古代的醫典旁徵博引,到最後也只是一直用自己發明的理論去解釋自己碰到的問題,掉進無限迴圈、自問自答而已。

台灣,或者說華人世界,這類科學的態度並沒有被普遍地養成。面對像畢氏定理這樣基礎原則的命名,都還要用民族主義的心態矇混過去,就跟中醫大言不慚地說,可以拿諾貝爾獎一樣,都是缺乏科學態度的表現。少了科學態度,會被主流世界所放逐,那也就是必然的了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